種雞飼養管理技術
種雞飼養管理技術
來源: 點擊:2946
種雞在整個飼養期間要比商品雞要求嚴格,尤其是在18~36周齡時,即從開產到產蛋高峰期是其生長、發育和生產的最關鍵時期,機體處于生理的轉折階段,其飼養管理要求嚴格而細致,這對于種雞群的適時開產、迅速上升到產蛋高峰并維持較長的時間,以及保持較高的受精率有著重要意義。
開產到產蛋高峰期,如限飼過度則生殖系統的發育受影響,營養儲備不足,開產后種雞營養不良,限飼失控則易致種雞過肥;開產后如飼料量跟不上產蛋率的變化或高峰料滯后,導致初產時過小蛋增多,產蛋率爬升慢、下降快,受精率也迅速下降;種雞群有時轉群過遲,會因欄位不足,采食不均,影響雞群均勻度,而當21周齡后轉群時,還會因轉群應激,降低雞體增重速度,使卵巢發育受阻。因此,必須搞好這一過渡時期的飼養管理工作,避免陷入飼養誤區。
科學轉群
后備雞在18周齡前后需轉群,要制訂正確的雞群周轉計劃,準備好接納后備雞的種雞舍。此時后備雞因其自身的生理變化,故存在著不穩定性,而轉群時易誘發嚴重的應激反應,在轉群前應使用抗生素、多維等抗應激藥物。雞群上籠時可稱重,再按體重分大、中、小三群,分段裝籠,分別飼養。
體重控制
開產前因雞體生長、生殖系統的發育和為繁殖期預儲部分營養的需要,雞體增重幅度變大。如中前期的后備雞限飼效果較好,體重處于標準下限,均勻度在85%以上,到20周齡時體重控制應趨于上限,則生產性能較好,可超過育種公司提供的生產指標,如開產后,各周產蛋率均可超3%~6%。后備雞因營養儲備的需要,適當的脂肪積累固然重要,但因其積累能力極強,易致過肥,需要很好地把握這一“稍重”尺度,應當協調地控制雞體增重。此時雞群在體重上存在個體差異,如是因其自身骨架大小的關系,則不能一味地抑制超重雞的增長幅度,也不能像催肥肉雞一樣快速地提高過輕雞的生長速度,應遵從其自身發育的需要控制體重。產蛋期雞體增重要緩慢,并要保證其體重不減輕,這對于雞產蛋高峰期尤為重要。
飼料調整
更換產蛋料
雞群進入預產期要更換成產蛋料,產蛋料中粗蛋白為16%~17%,每公斤料代謝能11.50~11.72兆焦,鈣為3%~3.2%,有效磷為0.45%。另外,在環境溫度變化時,雞的采食量呈反相改變,一般在1%,平均采食量相差0.5%,雞每日所攝取的營養相應增減。夏季雞采食量減少,此時的日糧營養濃度比其他季節要有所提高。
確定投料量
因要維持雞體增重的協調性,可在周末稱重后,視其增重情況結合投料計劃而確定投料量。如有分群,應按比例抽樣分別稱重,據此給予不同的投料量。實際給料時,稍提高較輕雞的增料幅度,而較重雞因其需料量較大,維持中等體重的增料幅度,從而達到適度控制體重的目的。一般開產前每只雞日增料3~5克,剛開產時每只雞日增料10克以下,接近產蛋高峰則每只雞不超過5克。當產蛋率日遞增在2%以上時,并達到40%即加喂高峰料,如產蛋率遞增很快,因增料量每只雞需超10克時,可分解為2~3次增料。
光照管理
依據光照對雞的作用機制確定光照時間。一般光照強度在每平方米3瓦,光照時數在雞對光敏感的時間區內時(即給光后11~16小時),則達到刺激腦垂體分泌激素,促進卵泡發育,提高產蛋量的需要。實際給予光照時,開放式雞群要根據當地當時的日照時間,確定補光時數,一般在開產前四周做第一次較大的調整,如日照不足才可補光1小時,再逐周遞增0.5~1小時至產蛋高峰前1周達到17